首頁 / 《宗定伯賣鬼》創作理念及故事引導方向
圖片版
《宗定伯賣鬼》出自六朝志怪,距今約1800年左右。
1800年的老故事傳至今日,雖仍然廣受歡迎,但站在當代人的觀點來看,還是存在時代的距離。若僅將之當作「古代文學」來欣賞,成人自可理解古今的差異,但若要改寫成兒童讀物,就有一些時空造成的空隙必須填補。
首先是「書寫方式」。
六朝筆記小說的敘寫十分簡約,在景物、形貌、情緒.......上皆缺乏細膩描寫,與當代小說、故事創作概念有極大差異。不過這些「空白」也是改寫者最易揮灑的空間,可以因應不同的讀者做不同的填補,創造各式不同的「風格」。
由於這本書設定的讀者是「低年級」學童,故整個故事定調於「有趣」;就算是「鬼故事」,故事風格依舊陽光正向。
其次是「時代的價值差異」。
以往講這個故事時,常有孩子說:「鬼好可憐啊,宗定伯為什麼要把鬼賣掉?鬼又沒有害他......。」
孩子們為何有此感慨?這就是時代的價值差異。在多元、平權、科學昌明的時代成長的孩子,對「鬼」的看法跟古人並不相同,他們可能就把鬼當作卡通裡的精怪一類,是個可好可壞、甚至可以當朋友的角色。〈宗定伯賣鬼〉裡的鬼沒有一絲恐怖氣息,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傻鬼,不過與人夜路同行,怎麼就莫名其妙被人賣掉?這樣的結局在當代的確難以「成理」,是以這也是改寫此故事時最費思量的一大重點。
此次改寫中,增加多次鬼「惡意」嚇人的行為,為「定伯賣鬼」提供合理性,也同時為「人鬼如何相處」的議題埋下伏筆。
另,在插圖中也刻意安排了兩個小角色:小老鼠與小鬼。若宗定伯與鬼是陰陽兩界「互斥」的代表,小老鼠與小鬼就是「共存」的代言。小老鼠與小鬼貫穿整本書,與主角保持若即苦離的關係;會對主角行為做出反應,但又不干涉全書脈絡。二位配角在故事中一直扮演無聲角色,直到「後記」才以旁觀者角度提出質疑:到底誰比較壞?人鬼一定不兩立嗎?
這個問題在故事中並無答案,沒有答案才能產生更多可能的答案。
引導參考:
1.文本朗讀:本書的風格輕快帶節奏,這樣的效果經常來自排比句的使用,透過朗讀可讓學生學習「排比句」帶來的韻律感及情緒疊加的效果。排比句其實就是有主題的「照樣造句」,若能將照樣造句練習帶入情境中,兒童的修辭及造句練習就會更有意義也更有效率。
2.文意討論:
(1)宗定伯與鬼的個性描述及心境轉變
(2)宗定伯與鬼的對錯
(3)以自己的觀點對故事進行批判
3.閱讀「插圖」:
(1)找出隱藏角色,並說說他們在做什麼
(2)選擇其中一頁,猜猜畫家的心思。
(3)找出畫中的細節 ,看誰能看出最多。例如:畫家如何安排光線變化?畫家如何塑造角色的情緒反應?
4.故事續寫/改寫:
(1)試著以「鬼」或「宗定伯」的角度,編寫「教戰守則」,讓後輩在面對「人鬼相處」時有所依據。
(2)如果不賣鬼,故事可以怎麼進行。
(3)如果你是宗定伯,夜路遇鬼你會怎麼面對?
5.「鬼」的延申活動:
(1)檢視日常生活中與鬼相關的節日、活動、語彙,討論其文化意涵。
(2)各國家不同的「鬼」節日、鬼形象、鬼作品
6.我是小書審:
(1)如果你是評審,你會從哪些角度看這本書?如:文字、插圖、編排、讀者年齡設定......
(2)這本書有哪些地方值得肯定,哪些地方還可以再加強。